(原标题:业绩持续稳健回暖,北汽蓝谷迎来全新增长周期)
4月28日,北汽蓝谷(证券代码:600733)对外披露2022年年度业绩报告。报告显示,从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情况来看,原材料及零部件价格高、芯片及电池等核心资源供应紧张等多重影响下,绝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不断扩大的状况,但是,北汽蓝谷持续提升经营能力,2022年整体财务状况良好: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,产品结构改善效果显著;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95.14亿元,同比增长9.40%;公司整车收入同比增长17.27%。同时,单车收入较2021年同比增长44.6%,极狐车销售收入占整车收入的比重由2021年的26.13%提升到43.02%,高附加值产品结构改善明显。
【资料图】
北汽蓝谷,北汽新能源总经理代康伟表示,2023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上量,利用极狐阿尔法S、T森林版和极狐汽车考拉的产品矩阵,全面突破15万到30万的纯电市场;树立清晰的品牌形象,建立品牌认知;通过组织、流程、业务的变革调整,提升运营能力。
销量跑赢大盘 细分市场占比稳步提升
北汽蓝谷的业绩回暖早有预兆,在年报发布前,北汽蓝谷就已经零星披露了包括销量在内的多项数据。从本次报告披露的多项指标上来看,北汽蓝谷目前财务状况健康、业绩持续稳健增长、整体经营情况持续回暖,各项数据基本上都跑赢了大盘。
报告显示,2022年全年批发12623辆,上涨110%;零售11895辆,上涨146%,月销突破2000辆大关。相比年度纯电市场销量增长67.1%,20万-35万细分市场,增长71.6%,跑赢了大盘和细分市场;在20万-35万价格区间市场,极狐的份额也由2021年的0.8%增长到了2022年的1.3%,排名也由第八名提升到了第七名,市场信心持续提升。
而聚焦在重点市场份额来看,极狐在7个核心城市中的份额均同比增加,其中北京份额同比增长4.1%;在重点19个城市销量中,有16个城的份额实现了提升,其中青岛、福州、郑州份额提升1%以上。作为北汽蓝谷旗下的高端品牌,极狐仅用一年的时间,就实现了重点市场的份额跃升。
今年一季度北汽蓝谷延续了向好的势头。3月份,极狐当月销量突破2300辆,环比增长273%,同比增长212%,创下品牌发布以来的历史新高。明显扩大的销量,更容易带动公司营收增长,这也为今年北汽蓝谷健康稳定地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“场景品牌力”持续落地 开启全新增长周期
步入2023年,随着市场及供应链的逐步恢复,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再次掀起浪潮,北汽蓝谷如何在“卷”起的中国汽车市场,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?为进一步占据市场主动,抢占更多市场机遇,北汽蓝谷旗下高端品牌极狐汽车通过明确品牌占位,秉承“洞察,智慧,极致”的品牌初心,以场景造车为理念,打造场景品牌力,在今年1月正式推出了围绕亲子出行场景需求的极狐考拉,探索出了一条场景化造车之路。
事实上,2023年的新能源市场已经开始从补贴驱动过渡到了市场驱动,消费者需求变得更为多元化、个性化,大而全的产品不再是首选,针对性更强的细分场驱动的造车理念开始成为行业全新方向,极狐此刻推出考拉,将率先抓住市场机遇,不仅要做先行者,还要做场景造车的建设者。未来,极狐考拉也将与代表极致技术的极狐汽车现有产品一道,组成更具体、更充实的产品矩阵,有助于极狐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。
为支撑极狐产品市场的发展,极狐正从渠道服务、技术研发等多领域展开布局。
渠道服务层面,按照规划,极狐的运营门店将在2023年内从现有的188家增加至279家,直营店计划新增至33家,并在2025年实现覆盖超过100座城市、超过380+家网点的营销服务网络规模。同时,极狐还将进一步完善补能网络,目前,由31座极狐专属补能站,覆盖320+城市的45万台合作充电桩组成的补能网已经正式投入运营。
技术层面,除了持续加大研发能力建设、智能网联技术、三电技术、快充技术等投入力度。近日,北汽蓝谷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已获得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,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80亿元,用于面向场景化产品的滑板平台开发项目、整车产品升级开发项目、研发与核心能力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。其中,17亿元将用于面向场景化产品的滑板平台开发项目。
从考拉开始,极狐产品将会瞄准更准确的人群,今明两年,极狐将以场景造车为理念,陆续推出7款新品,逐步实现产品策略从竞品对标到场景化应用的彻底转型。代康伟表示,未来我们所有产品都将深深地打上“洞察、智慧、极致”的烙印,每一款产品都要读懂特定人群,为他们提供专属解决方案。而随着满足细分用户群体需求的新品陆续上市,极狐将迎来产品大年,有望进一步提振整体销量,促进收入提升,改善目前的财务状况。
面对高度“内卷”的行业环境,北汽蓝谷将通过内部降本增效,优化资产结构,盘活资金,提升产能利用率等措施,实现营业利润减亏;同时,继续加大研发投入,稳固技术品牌优势,深耕创新技术研发,保持同行业较高水平,加快推进公司向高端智能化转型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