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塘梁子,是云贵高原乌蒙山东麓在毕节县境内的一条重要山脉,平均海拔1600米左右,最高峰海拔1800米,逶迤绵延上百平方公里,北进四川,西向云南,地形复杂,崇峰密林,与乌蒙山主脉连续贯穿,纵横交错,与四川境内的叙永、古蔺,云南境内的镇雄、威信、宣威以及贵州的毕节、赫章、纳雍、大方相连。在毕节县境内,东南出金银山,直进戛拉山槽,西出鸡窝老林,跃进大雪山,南出何官屯。特别在黄塘梁子周围,连接了毕节和镇雄的大片坡地和河谷交错的坝子,清代赤水卫养马场月亮山万亩草场就在黄塘东侧。有着小石林之称的初都,就在黄塘山脉脚下,是一个“进可攻,退可守”的游击区域战略要地。
黄塘整训处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大银镇黄塘村毛稗洞组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▲大银镇黄塘梁子锅圈岩
1936年,红二、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,并在毕节创建革命根据地,期间,组建了红军长征途中唯一的一支省级抗日武装——贵州抗日救国军,周素园任司令员,邓止戈任参谋长。该军下辖三个支队,其中,第一支队席大明部三千多人,第二支队周质夫部一千多人,第三支队阮俊臣部四千多人。
▲黄塘梁子整训遗址
1936年2月,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三支队接受寻找“川滇黔边游击纵队”任务后,在阮俊臣和欧阳崇庭的率领下,立即将带来城区的第一、二大队和驻守在对坡的第三、四、五大队集结于黄塘梁子。根据“纵队”兵力分散、力量薄弱、活动隐蔽和云、贵、川边境山大林密、交通不便的游击特点,派出几个小分队和一些地下交通员,分头四处寻找“纵队”来毕节会师。
▲阮俊臣
1936年2月下旬,第三支队在分头寻找“纵队”的同时,主力部队在黄塘梁子根据地进行整训,主要是学习红军,重点进行政治教育、纪律整顿和军事训练,以适应坚持根据地的武装斗争,积极配合红二、红六军团完成战略转移和战略掩护的任务。
整训期间,支队学习红军,每到一处都要张贴宣传标语,在黄塘梁子周围的对坡、林口、母享等根据地内积极开展群众工作,打土豪分田地,镇压反革命工作,在群众中影响很好。仅一个月里,支队就发展到四、五千人,极大地提高了支队的战斗力。
整训结束后,支队又进行了一次整编,其主要编制情况是:
黄塘整训后,游击队非常讲政治、讲纪律。按照政委欧阳崇庭的要求,规定十天训练一次,并给每营发小本本两个,专记政治、纪律的事。
这段时间里,支队查出了三个违反纪律的人,为严肃纪律,支队依据颁布的纪律规定,张贴了布告,由司令员阮俊臣在对坡街上亲自监督,进行严肃处理,对军队、群众的教育和启发很大。
▲支队在黄塘梁子生活的溶洞
支队在黄塘梁子整训达十多天,完全按照红军建设的一套方针原则来教育和训练游击队伍,使全队面貌焕然一新,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明显提高,纪律严格加强,有力地保证了党对支队的绝对领导,同时有力推动了支队的扩红建设,极大提高了支队的战斗力。
▲支队在黄塘梁子使用的灶台
▲水池
监制 | 黎秀禹 终审 | 向昆鹏
编审 | 穆立坤 编辑 | 李丹
制图 | 黄子涵 (感谢区史志办提供相关资料)
标签: